当前位置:首页-->专题专栏-->最新专题
新时代农民的新愿景
 
责任编辑:刘赟曦  来源:尉氏网   时间:2019-02-18 11:29:13  

    (开封日报记者 朱朝星)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然而,大年一过,记者在尉氏县基层采访,看到更多的是守在家乡、不愿挤进喧嚣城市的新型农民。他们穿上西装是商人,脱掉皮鞋是农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打细算、运筹帷幄,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带动乡邻,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新大棚

    2月12日,小陈乡阮庄村的田间依然寒气逼人。然而,村民靳国选仍然坚持每天都到离村子不远的田间跑上一趟。田野间,一排排标准化种植大棚一字排开,新型钢架结构、现代化的遮阳喷灌设施,令人打心底为这样先进的农业种植环境欣喜。

    “开了春,就可以进行温室大棚香瓜种植了。因为是新大棚,草莓种植已经耽搁,眼瞅着香瓜苗还不能移栽到大棚里,我心里急啊!”靳国选的脸上满是焦虑。

    上世纪90年代初,靳国选到北京打工搞起了水果贩卖生意。2014年返乡后,他总觉得还是应该在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同时可以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家致富。于是,他先后流转土地上百亩,建起了种植大棚,搞起了无公害草莓和香瓜种植。“效益还算行,农忙时节有五六十位贫困村民前来打工。但是一听说县、乡通过惠民政策要建造更加现代化的种植大棚,我很动心,同样一亩地,新的大棚里效益能达10万元,大棚多了、流转土地多了,村民在赚取流转土地费用的同时有了更多打工赚钱的机会,脱贫致富就有了保障……”

    新设备

    在小陈乡大齐村,记者见到胡俊领时,他正和工人清理空闲的老村委大院。他告诉记者:“今年美国、加拿大受冷空气影响,遭遇了罕见的寒流,国外过冬棉衣的订单纷纷发来,现在仅有的车间和机器已经不能满足订单的要求,现在已经推掉近2万件棉衣订单,我已经和村‘两委’商议好,每年支付租金1万元租赁空闲的老村委大院,新建一个制衣车间。上午刚和苏州的缝纫机厂家联系过,定了50台缝纫设备……”

    胡俊领所说的新设备是从苏州订购的,年前已下了订单,价值近万元一台。他告诉记者,趁着春节工人们休息期间要赶紧把新的制衣车间建好,不能影响新设备的安装调试,不耽搁来年产品订单。

    胡俊领家原来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贫困家庭。为了早日摆脱贫困的命运,胡俊领和妻子外出到常熟制衣公司务工。由于其能吃苦耐劳、脑子灵活,得到公司的重用,工资相应得到提高,仅用一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户帽子。2017年返乡过春节时,他萌发了在家乡办服装厂的念头。在得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后,他在村东头几处空闲的宅基地上,建成了大齐博轩制衣公司。胡俊领负责在江苏及上海跑订单搞销售,其弟负责在家中生产。由于弟兄俩诚信经营,订单源源不断。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个月能制作棉衣5000件,工人基本上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带动乡邻致富的同时,也助推了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胡俊领告诉记者,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即将到来的新缝纫设备赶紧安装上线,这样既不用推掉订单,又能吸纳更多的留守妇女到厂里打工,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务工稳定增收,让生活更有保障。

    新订单

    在小陈乡返乡创业典型陈扎根的烤鸭荷叶饼生产车间内,陈扎根夫妇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着生产、检验、装箱,一派忙碌的劳动场面。“原来将生产车间设在北京,如今搬回家乡创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这也算是对家乡扶贫工作的一点贡献。”陈扎根说。

    “春节前后的几天里,正是荷叶饼上市的关键时期,所以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进行生产。”陈扎根告诉记者。几年前,还在北京从事荷叶饼生产的陈扎根夫妇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毅然将厂子搬回老家,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今,在他的厂子里,一部分工人就是本村或邻村的贫困户,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生活有了保障,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陈扎根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订单,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奔小康……

    小陈乡党委书记刘红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小陈乡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从政策、资金、管理、服务等方面,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着力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贫致富,收到良好效果,小陈乡被命名为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