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字嗣宗,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生,卒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葬于故里尉氏阮庄村。
阮籍是三国时魏著名诗人,阮瑀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生于魏晋之时,感时伤乱,又惧被祸,遂纵酒谈玄,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的诗专长五言,自然壮丽,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现实多有所讥讽,独具风格,被后人称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其《大人先生传》很有名。著有《阮步兵集》传世。
啸台,又叫阮籍台,是晋代阮籍舒啸处。遗址现在尉氏县小东门南城墙上,东邻城壕,西濒湖水,南北皆为干部家属住宅。
啸台创建于何时,年代不详,县志上载有多篇题咏啸台诗句和部分记述。据旧志记载:“尉城之东有啸台,高十五丈,广二丈,为屋三楹,晋阮嗣宗(阮籍字嗣宗)舒啸处也.......。”
相传,阮籍常在此段城墙上吟诗讴歌,后人为了仰慕先贤,在此筑台(据考证此台应筑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爱慕。台上原有一厅,为屋三间。厅前花墙围绕,院中有古柏一株,气势挺拔可观。北与战国尉缭高台南北相映,清宣统年间,这里居民在台下西侧,发现用大筒瓦砌的七角水井一眼,据说是阮籍花园故址。
阮籍乃晋代先贤,历代名流学士,凡光临尉氏的,总要登台游览,题诗赋歌,以作纪念,如唐代包融,宋代苏轼、黄庭坚和明代李梦阳等都留有诗句。现录包融、苏轼五言各一首,以作鉴赏。
包融诗: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昔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无歇天,千载知仰慕。
苏轼诗:阮生古逛达,遁世默无言。
忧余胸中气,长啸独轩轩。
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
登临偶自写,激越荡乾坤。
醒为笑所发,饮为醉所昏。
谁能与之较,乱世足自存。
啸台,为黄土夯筑而成,夯层醒目,每层九厘米,据县志记载,古台历经明、清和民国,曾四次维修,但终因年深日久,仍免不了风雨剥蚀和水土流失,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水泛滥,泛区人民无家可归,逃至县城,将古台四处挖洞,暂为栖身之所,加之以后,当地群众拉土盖房,破坏更为严重。人民政府对文化古迹非常重视,1957年,经县人委公布,啸台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啸台才得以保留。
现在啸台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为23米,高约10米,上有平台直径约9米,已被尉氏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开发游览项目。拟将啸台墙土复原,自西向东修筑石阶分级达台顶。石阶两旁分立历代名家游啸台诗词碑刻,并于顶部建屋三间,屋内塑阮籍舒啸像,台下南侧建一仿古殿堂做阮籍纪念馆,馆内塑竹林七贤蜡像,挂名人纪念阮籍的书画。台西侧建一仿古小院开发游览,配合东湖开发形成较高文化品位的陶冶人们情操的游乐场所。
一九八五年尉氏县人民政府又把啸台重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零年划定了保护范围。二零零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