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地处豫东平原,自秦始皇三年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有三国时期阮籍啸台、北宋兴国寺塔、清末刘青霞故居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战国军事家尉缭、东汉文学家蔡邕、“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并称“尉氏三贤”;“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阮咸,以诗文、音律彪炳史册;辛亥女杰刘青霞,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尉氏工作生活了6年;现代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牛得草享誉中原,“梅花大王”王成喜闻名中外......
尉氏辖15个乡镇(街道),其中洧川、大营2个乡镇由郑州航空港区代管,目前实际管辖13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县域面积1140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耕地面积97.7万亩。尉氏地处郑开同城化、郑汴许一体化、郑州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县城规划区域与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国际汽车城、会展贸易区直接相邻。中部地区最优越的空港铁港陆港、自贸区、综合保税区、海关等开放平台环绕周边,从尉氏县城出发,30分钟可乘高铁,40分钟抵达新郑国际机场,50分钟到达郑州城区,90分钟航程能辐射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战略机遇,使尉氏成为各类企业的投资宝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1234”工作思路,深化“1533”发展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较好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奋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全年生产总值492.3亿元、增长6.0%,总量和增速分别位于全市第1位和第2位,全省排名由2023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1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亿元,税收12.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837.3元、22355.7元,分别增长3.7%和6.8%。209个市重点项目圆满完成年度计划投资,9个省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50.9%。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4期,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227.5亿元。在全市重点项目考核中,取得两次第一、三次第二的优异成绩。加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申领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补贴1.5万单,申领补贴3652.6万元,带动消费近2亿元。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十项行动”,积极打造“2+1”主导产业链群,工业投资增长50.1%,高于全市18.3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家,居全市第1位。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行动,推动纺织、橡胶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24.9亿元。优德医疗荣获省级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久龙橡塑是全市唯一一家入选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金星装配成功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头雁企业1家、智能车间2家;大红门、立邦涂料、久龙橡塑等7家企业入选省绿色制造业产业链重点培育名单。高标准建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6个,已落地投产企业48家,完成产值32亿元。培育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20余家,完成产值3亿元,初步形成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服务业市场主体1.5万户,完成增加值211亿元、增长4.7%。累计创建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市级12家,跨境电商交易额7.8亿元、网络零售额18.6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27.4亿元。
(三)发展活力逐步增强
打造“134+N”招商架构,通过驻地招商、专题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开展各类招商活动387次,成功签约上海俱泰、长沙新睿等82个项目,总投资165.8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项目35个,总投资52.9亿元;大健康项目9个,总投资10.2亿元;纺织服装项目4个,总投资5.3亿元。引进省外资金94.3亿元,进出口完成7.8亿元,境外资金到位493万美元,完成市下任务的140.5%。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县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4.3亿元,对科技企业信贷支持2.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6.9亿元,增长32.7%。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2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106家。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成功入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创建名单”。聚焦营商环境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深化14个重点领域66项改革,办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253件。梳理政务服务事项2648项,受理网上办件18.1万件,办结率99.6%,网上可办率、不见面审批率、“一网通办”率均达100%。深入实施服务企业“110”制度,走访行政执法赋码企业390家,开展访企问需活动43次,收集办理企业诉求91件。
(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加强耕地保护,做到违法用地“零新增”,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0万亩,连续四年受到省、市政府激励表彰。粮食播种面积131.7万亩,总产62.8万吨,实现“二十连丰”。在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连续6年取得优秀等次。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家。成功创建4个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并入选首批“豫农优品”名录。加快推进100个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7.6万平方米农村道路建设。巩固开展“六清”、治理“六乱”成果,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4%。新识别监测对象45户166人,风险消除监测对象124户373人。投入资金1.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70个,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投资3580万元,提升改造三贤路、福聚路等5条路段。投资8100万元,实施人民路、福星大道等7条道路雨水管网建设项目,新建管道12.7公里。投资1170万元,纠正文化路、北二环等5处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问题。改造老旧小区8个,惠及群众1341户,完成尉州新天地安置房建设,持续推进康平水岸、康平港湾建设项目,100座桥梁、100座街心游园、100座公厕全部建成。投资3170万元,新购置50辆电动公交车。完成69处智慧水务分区计量总表安装,新增供水管网3088米、供暖面积5.6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两湖项目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集防洪排涝、历史文化、观光赏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护城河、北康沟河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内河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支出3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6%。投资3000万元,新建纱厂西路幼儿园;投资3053万元,实施校舍改扩建项目1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95个。投资13亿元的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开封校区)项目已基本完工。尉氏一中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中心医院成功创建省级“三级卒中中心”、“三级创伤中心”和“微创介入中心”,县人民医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县级医院急诊急救三大中心和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120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两癌”、“两筛”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投资1200万元,完成两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成社区养老助餐场所43个,提供老年助餐服务16.2万人次。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455户,老年食堂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发放养老金12.2亿元、社会救助资金7005.7万元。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688人、高技能人才2673人。新增城镇就业822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8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36人。
(六)风险底线守得更牢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扎实开展事故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查处违法行为205项,已完成整改199项,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87件,全县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工业企业安全事故“零亡人”。统筹推进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食药环、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专项治理,公共安全环境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三零”平安创建,村(社区)达标率93.4%,企事业单位达标率99.5%,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浓度在四县中均排名第一,优良天数达254天,实现“三连升”。开工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尾水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14个“一住两公”地块评审,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